轉載~http://www.epochtimes.com/b5/8/8/28/n2244587.htm
古人云:「小不忍則亂大謀」。為人處世如果能夠忍辱負重,那就是一種韜晦、涵養、胸襟寬廣和目光遠大的象徵。在中國古代,越王勾踐臥薪嚐膽,忍辱負重得以復國,韓信忍受胯下之恥而最終成就大業。不斷追求個人品德修養的提高,是儒家傳統文化的顯著特徵之一。「小不忍則亂大謀』這句名言體現了儒家思想中的忍耐精神,百行之本,忍之為上。在人生的一切事業上,都存在著忍耐、克制的需要。
「小不忍則亂大謀」語出《論語.衛靈公》,原文是:「巧言亂德,小不忍則亂大謀。」意思是說,對小事不能正確對待,不加以容忍,就會給自己謀求的大事帶來失敗。歷史上有許多面對一時的羞辱不較不怨,沒有逞匹夫之勇,因而避免遭遇橫禍的故事。 例如:張耳和陳餘是魏國的名士,秦國滅掉魏國後,張耳和陳餘隱姓埋名來到了陳縣,靠在街上給人看門為生。有一天,當地一小吏責打陳餘,陳餘想起身反抗,張耳暗暗踩了他一腳向他暗示,使他接受了責打。等小吏走後,張耳把陳餘拉到桑樹下對他說:「以前我是怎麼對你說的?今天受到一點小羞辱就忍受不了,難道想要死在這個小吏手上嗎?「陳餘馬上理解了張耳的良苦用心。沒過多久,張耳和陳餘就都做了公卿丞相。當初他們如果與小吏發生爭執,那就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結果了。
一個人要想培養自己高尚的節操,就要在小事上有所忍讓。韓琦是北宋的三朝宰相,他性情深厚純樸,心胸寬廣,待人寬宏大量。他曾經說過:「欲成大節,不免小忍。」韓琦率軍駐紮在定州時,有一次他晚上寫信,叫一個士兵拿著蠟燭站在他的旁邊照明。士兵只看別的地方去了,沒想到蠟燭傾斜燒到了韓琦的鬢髮,韓琦立即用衣袖把火拂滅繼續寫信。等會兒回頭一看,發現旁邊拿蠟燭的人已經換了。他怕主管的官吏懲罰那個士兵,急忙把他叫來,說:「不要換掉他,他現在已經懂得怎樣持蠟燭了。」此後軍中的官兵都十分佩服韓琦的度量。韓琦駐守大名府時,有人獻給他兩隻非常寶貴的玉杯,說是絕世之寶。韓琦用白金酬謝了獻杯的人。他對玉杯十分喜愛,每逢宴會招待客人,都特別命人擺一張桌子,上鋪錦緞,把玉杯放在上面。有一天,韓琦招待管理漕運的官吏,他準備用這兩隻玉杯裝酒招待客人。突然一位侍吏不小心撞倒了桌子,兩隻玉杯都摔碎了。客人們都很吃驚,那位侍吏也伏在地上等候懲罰。韓琦臉色不變,笑著對客人們說:「任何物質的存亡都是有規律的。」並對那位侍吏說:「你是失誤造成的,並非是故意的,有什麼過錯呢?」客人們都對韓琦寬厚的德行和度量佩服不已。
古今中外,無論士農工商,能成大事的人都是有大忍之心的人。忍耐克制是中華民族為人處世的根本方法,是中華傳統文化道德的精華所在。然而,一個人如果不經歷浮沉磨礪,不潛心修煉,就很難做到大度寬容,剛柔相濟,百折不撓。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忘修心養性,不斷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,就能養成「貧賤不能移、富貴不能淫、威武不能屈」的高尚氣節,那就是貫穿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文明史的浩然正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