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轉載~綠水橋平


范蠡(前536-前448年)字少伯,生卒年不詳,春秋楚人。與文種同事越王句踐二十餘年,苦身戮力,卒以滅吳,尊為上將軍。蠡認為在有公於越王之下,難以久居,而且深知句踐為人,可與共患難,難與同安樂,遂與西施一起泛舟齊國,變姓名為鴟夷子皮。至陶,操計然之術以治產,因成巨富,自號陶朱公。因為經商有道,逐成巨富,民間有尊陶朱公為財神。


我國長達五千餘年的封建傳統,均以“士、農、工、商”為列,士為首,商為末,直至宋朝,尚有商人穿鞋必須著一黑一白之劣規,故范蠡一生雖有輝煌業績,然終因棄官經商的經歷使他無緣與歷史名人共同載入史冊。范蠡富可敵國又傾財賑民並助人致富的社會責任感,即便在今天,亦堪為楷模。

范蠡很有經商的頭腦。他根據市場的供求關係,判斷價格的漲落,即”論其(商品)有餘和不足,則知(價格)貴賤。”他發現價格漲落有個極限,即貴到極點後就會下落;賤到極點後就會上漲,出現”一貴一賤,極而復反”的規律。這就很符合現代市場規律的。因為一種商品價格上漲,人們就會更多地生產,供應市場,這就為價格下跌創造了條件。相反,如果價格太低,就打擊了積極性,人們就不願生產,市場的貨物也就少了,又為價格上漲創造了條件。故他提出一套”積貯之理”。這就是在物價便宜時,要大量收進。他說”賤取如珠玉”,即像重視珠玉那樣重視降價的物品,盡量賣進存貯起來。等到漲價之後,就盡量賣出。”貴出如糞土”,即像拋棄糞土那樣毫不可惜地盡是拋出。


「但是價格漲落的原因在哪裡呢? 」

范蠡生長在農業經濟時代,農產品是市場的最大宗、最主要的商品。農業有很強的季節性,每年氣候不同,產量了就不同,對市場價格有重大影響。所以滿足農業需要、為農業服務,就成為他經商的主要方向。他根據季節規律,提早儲備物資,即所謂”知鬥則修備,時用則知物”。就是說,像作戰之前要做好準備一樣,根據季節的需要(時用)就可以預知市場所需要的商品(知物)。


季節和氣候變化是有規律的。他引用我國早已有的一條關於氣候變化的規律性的古語,作為預知農業豐歉的依據。這條古語說:”六歲穰、六歲旱,十二年一大饑。”這是說,每六年有一年風調雨順的上好年景,也有一個旱年,每十二年有個大旱年,也有一個水年。


根據這個規律,他豐年就大膽收進。因為不會年年豐收,收進的貨物不愁沒有機會售出。同樣,在大旱年物價上漲時,他就盡量拋售,不愁以後沒有進貨的機會。就這樣,他不但自己致富,也為平抑物價、避免豐收年穀賤傷農與飢荒年民不聊生做出了積極的貢獻。


范蠡的故事告訴我們,氣候資源的變化會造成豐收與歉收兩種狀況,對人們都有不利影響,並且通過商品交流這種不利影響會擴展到全國、全社會,但是,只要人們掌握了這個規律性,採用商業手段,通過賤買貴賣,是可以協調的。陶朱公也許是世界上第一個在認識上和實踐上都注意到氣候變化、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、農業對市場的影響,以及在該領域的對策研究上取得重大成就的人。


後人歸納根據陶朱公的經商思想加工整理而成的《陶朱公生意經》,又稱《陶朱公商經》、《陶朱公商訓》或《陶朱公經商十八則》,范蠡的“經商十八則”至今仍在定陶一帶流傳。


《陶朱經商十八法》内容如下: 

一、 生意要勤快,切勿懶惰,懶惰則百事廢;

二、 價格要定明,切勿含糊,含糊則爭執多;

三、 費用要節儉,切勿奢華,奢華則錢財竭;

四、 賒欠要識人,切勿濫出,濫出則血本虧;

五、 貨物要百驗,切勿濫入,濫入則貨價減;

六、 錢財要明慎,切勿糊塗,糊塗則弊端生;

七、 臨事要盡責,切勿妄托,妄托則受害大;

八、 賬目要稽查,切勿懈怠,懈怠則資本滯;

九、 接納要謙和,切勿暴躁,暴躁則交易少;

十、 主心要安靜,切勿妄動,妄動則誤事多;

十一、工作要精細,切勿粗糙,粗糙則出劣品;

十二、談話要規矩,切勿浮躁,浮躁則失事多;

十三、出入要謹慎,切勿潦草,潦草則錯誤多;

十四、用人要公正,切勿歪斜,歪斜則託付難;

十五、優劣要細分,切勿混淆,混淆則耗用大;

十六、貨物要修正,切勿散漫,散漫則查點難;

十七、期限要約定,切勿馬虎,馬虎則失信用;

十八、買賣要隨時,切勿拖延,拖延則失良機。


陶朱公《商訓》

能識人。知人善惡,賬目不負。

能接納。禮文相待,交往者眾。

能安業。厭故喜新,商賈大病。

能整頓。貨物整齊,奪人心目。

能敏捷。猶豫不決,終歸無成。

能討賬。勤謹不怠,取行自多。

能用人。因才四用,任事有賴。

能辯論。生財有道,闡發愚蒙。

能辦貨。置貨不苛,蝕本便經。

能知機。售貯隨時,可稱名哲。

能倡率。躬行必律,親感自生。

能運數。多寡寬緊,酌中而行。


陶朱公經商理財致富《十二戒》

勿鄙陋,勿虛華,勿優柔,

勿強辨,勿懶惰,勿固執,

勿輕出,勿貪賒,勿爭趣,

勿薄育,勿昧時,勿痴賃。


<戲劇筆記>

孟洛川正式拜李士朋為師。
第一次上課,孟洛川就在李士朋面前炫耀自己的生意經:


貴出如糞土、賤取如珠玉;

生意做獨市、買賣搶先行;

三分利吃利、七分利吃本;

同本不同利、差別在算計;

百里不販樵、千里能販棗;

小店買個便、大店買個全;

不怕店門破、就怕店無貨;

貨到街頭死、人到市中活;

南瓜再大本地賣、辣椒再小穿省過。


如上言語,被李士朋當頭呵斥,
李士朋告訴孟洛川大商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人:


夫大商者,胸存縱橫四海之志,懷抱吞吐宇宙之氣;其學通於大道,其功接於社稷,其勢糴入驚風雨,糶出泣鬼神,也正所謂良賈何負名臣,大商笑看書生;大商之經商,有如伊尹、姜子牙之於治國;孫子、吳起之於用兵;商鞅之於變法。其學問之精深,道法之玄奧,意氣之閎遠,境界之高明,豈是你這等空想妄論,俚諺俗語所能達到的。
可笑之極。


輕狂自負的孟洛川終於靜下心來,開始虛心求教:


課堂上,李士朋拿出十二顆珠子,分別刻有“道”與“術”“取”與“予”“利”與“害”“常”與“變”“方”與“圓”“生”與“死”。李士朋告訴孟洛川,將這十二顆珠子上的內容學完,便可以結業而入道了。李士朋首先拿出“道”與“術”兩枚珠子,講解萬事萬物皆不出“道”“術”這兩大範疇。道是河,術是舟;道是舵,術是槳;無河無以載舟,無舟難以渡河;無舵則無方向,無槳則無動力;所以“道”是方向法則和“術”是方法謀略。


過了兩月有餘,高夫人想考察一下四少爺的學業,孟洛川再也不是先前那般誇誇其談些糴進糶出、賬目數算之類,兒子恰似鯉魚跳龍門,自是另一番境界了:


孟洛川言道:想這大千世界,一物賦一利,萬物則賦萬利。故而貨殖萬物,何必曰利,既得仁義而已;循責萬理,何必曰仁義,既取其利而已。故而以義取利,利即其義也;以利市義,義賦其利也。所謂'大道之行也,利在其中。'聚天下之人,不可以無財;理天下之財,不可以無利;得天下之利,不可以無義。無義之利,如無源之水;無利之義,似無果之花。此利之道也,亦義之道也。


李士朋又道: 

重任之下,大決之要;大決之前,籌劃為先。
為兵之道在勇,為將之道在計,為帥之道在謀!”


商戰如兵戰,李士朋為徒弟謀劃佈局:


李士朋說道:“通貨做商,本金為要。本金自何而出,或貨或蓄。你要大舉抱負,使世業長足躍進,本金短缺必成掣肘。而本金小則勢不大,勢不大則氣不足,商戰同兵戰,軍無氣勢,不僅難奪勝機,甚至全軍覆沒。”又道,“而今其他三堂,所劈得銀皆作煙資,古人云,見惡必除,見善必得。試想,奪敗業之煙資為興業之資本,不正所謂'大行不顧細謹,大義不拒小節'嗎?祖上泉下有知,亦當無怨無責! ”,又言道,“世間萬物萬事,反極則正,陰極則陽,所謂大智若愚,大巧若拙,大勇若怯。故此,無仁義即有仁義,無禮信則存禮信。仁義在哪裡,仁義即在無仁義處。此話聽來,似是詭辭。然而,你須記住,欲行其事,先通其理,縱使歪理,須先將自已說通。如此,行事時方不至於動惻隱之心,生不忍之意,而自亂方寸。此一番話,似有教人薄仁寡義,失禮盜信之嫌,為師本不該現在對你講。只是,見你心太清,而水至清而無魚。而且商戰同兵戰,兵法即商法。


<李士朋 贈徒 孟洛川之詩>

陶朱商經石中玉 鬼谷兵法璧有瑕

大商之道何處尋 半部論語治天下 


<孟洛川 大難後心得>

財自道生 利緣義取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道與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