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十、教育與學習 (97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這句話說明:一個人的相貌是會轉變他的心念善惡而改變的。一個人的性格品德,精神氣質,常常在容貌心慈則貌美,雖無十分對,也有八分真,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,也不全無道理。


1.想要看一個男人品味,就要看他的鞋子,然而想要看一個女人有沒有內涵,就要看她的走姿。想要看一個人的氣血,就要看他的頭髮。看一個人的心術,就要看他的眼神。
2.想要看一個人的身價,就要看他的對手。如果你想看清一個人的底牌,那麼你就要從他身邊的好友下手。看一個人的性格是某種的,很簡單,看他如何寫字,寫的如何就知道了。
3.如果你想分辨一個人是不是真的快樂,千萬不要看他的笑容,表面的笑容往往是不真實的,要看他無意間的一剎表情。
4.想看一個人的胸襟,就要看他如何面對失敗和挫折,以及面對曾經背叛的人的表現。
5.如果你想看清兩個人的關係,就要看當兩個人發生意外時,互相之間的緊張程度,如果不緊張不在乎不在意,那麼可想而知,兩個個人的關係並不好。
6.當你想知道一個人是否真的有素質的時候,那你就要看他面對任何事的時候會不會想著貪小便宜。
7.如果你想知道一個人的心胸是否寬廣,那你就要看他在別人的背後會不會說壞話,辦壞事。

道與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宋朝有一書生蕭藹堂,因生計所迫,不能去考取功名,就在鄰近的城市裡設了一個學塾,召集些兒童教他們讀書。他又懂醫術,也常常給人看病,有時碰到貧困的人找他治病,他不但不收診金,還出錢給人家買藥。因此,附近的人除了稱贊他是一位“好教師”以外,又稱他“好醫生”。

有一年,地方鬧饑荒,學校關閉了,蕭藹堂收拾處理後,帶著僅有的七兩銀子返家。路上看到一個婦人抱著一嬰兒哭得很傷心,一問得知她們已經三天沒吃東西了,正走投無路,就將七兩銀子全部給了她。

蕭藹堂回到家裡,此時家里僅剩下三升黃豆維持生活。正要煮飯時,隔壁一位姓張的老人聽說他回來了,便前來借糧,說家里已斷炊三天了,蕭藹堂立即將三升黃豆分了一半送給他。蕭藹堂勸慰家人說:“如果我們命不該絕,自有天助,存好心,做好事,一定會有好結果的。”果然,第二天有個富人患重病來求醫,蕭藹堂將其治愈,富人就送了些銀子來,使蕭家度過了難關。

蕭藹堂第二年得了一子,取名蕭琯,他自己教子讀書。蕭琯天資敏慧,觸類旁通,十六歲參加鄉試,考了第一名,二十二歲就中了狀元。鄉里人來到蕭家道賀,都說:“蕭藹堂一生行善,果然善有善報。”

蕭藹堂無私幫助他人,七兩束修(薪俸)可以盡數與人;三升黃豆,可以分半給人;良方好藥,可以隨緣濟人,可見其濟世救人的一片誠心。

文:云浩

源自:看中國(原文)

 


道與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孔子曰:“朝聞道,夕可死矣。”可見“道”之珍貴、稀世!而聞道難,難甚于登天。孔子曾經去向老子請教《禮》方面的學問,先派了他的學生子貢去拜見。子貢見到老子后,老子對子貢說:“你的老師叫孔丘,他如果跟隨我三年,然后我才能教他。”

 

孔子見了老子,老子對孔子說:“善于經商的人雖然富有,但卻像什麼也不擁有;德高的君子往往像個愚笨的人一樣毫不外露。你應該盡快去掉你的驕氣和過多的欲望,因為這些東西對你沒有一點好處。”

 

老子問孔子讀什麼書,孔子說在讀《周易》,並說聖人都讀這本書。老子說:“聖人讀它可以,你為什麼要讀它呢?這本書的精髓是什麼?”

孔子說:“精髓是宣揚仁義的。”

老子說:“所謂仁義,是一種白白惑亂人心的東西,就像夜裡咬得人不能睡覺的蚊蟲一樣,只能給人們增加混亂和煩惱罷了。你看,那鴻鵠不用每天洗浴羽毛就自然雪白,烏鴉也不用每天染墨而自然漆黑。天自來高,地自來厚,日月自來就放射光芒,星辰自來就是排到有序,草木生來就有區別。你如果修道,就順從自然存在的規律,自然就能夠得道。宣揚那些仁義之類的有什麼用呢,那不和敲著鼓去尋找丟失的羊一樣可笑嗎?你是在破壞自然規律,敗壞人的天性啊!”

 

老子又問孔子,“你已經得道了吧?”孔子說:“我求了二十七年,仍然沒有得到啊。”

道與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在農曆的五月五日當天中午11時~13時的時候把水拿出去曬太陽,過了13時後,水就可以收進來了。

諺語說:「洗午時水,無肥亦水(美)。」、「午時水飲一嘴,卡好補藥吃三年。」 

 

 


道與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忍經

 

《易‧損卦》云:「君子以懲忿窒欲。

 

譯文:《易經‧損卦》說:「君子自己抑制憤怒,控制情欲。

 

《論語》:「孔子曰:小不忍,則亂大謀。

 

道與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轉載~http://www.epochtimes.com/b5/8/8/28/n2244587.htm 

古人云:「小不忍則亂大謀」。為人處世如果能夠忍辱負重,那就是一種韜晦、涵養、胸襟寬廣和目光遠大的象徵。在中國古代,越王勾踐臥薪嚐膽,忍辱負重得以復國,韓信忍受胯下之恥而最終成就大業。不斷追求個人品德修養的提高,是儒家傳統文化的顯著特徵之一。「小不忍則亂大謀』這句名言體現了儒家思想中的忍耐精神,百行之本,忍之為上。在人生的一切事業上,都存在著忍耐、克制的需要。

 

「小不忍則亂大謀」語出《論語.衛靈公》,原文是:「巧言亂德,小不忍則亂大謀。」意思是說,對小事不能正確對待,不加以容忍,就會給自己謀求的大事帶來失敗。歷史上有許多面對一時的羞辱不較不怨,沒有逞匹夫之勇,因而避免遭遇橫禍的故事。 例如:張耳和陳餘是魏國的名士,秦國滅掉魏國後,張耳和陳餘隱姓埋名來到了陳縣,靠在街上給人看門為生。有一天,當地一小吏責打陳餘,陳餘想起身反抗,張耳暗暗踩了他一腳向他暗示,使他接受了責打。等小吏走後,張耳把陳餘拉到桑樹下對他說:「以前我是怎麼對你說的?今天受到一點小羞辱就忍受不了,難道想要死在這個小吏手上嗎?「陳餘馬上理解了張耳的良苦用心。沒過多久,張耳和陳餘就都做了公卿丞相。當初他們如果與小吏發生爭執,那就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結果了。

一個人要想培養自己高尚的節操,就要在小事上有所忍讓。韓琦是北宋的三朝宰相,他性情深厚純樸,心胸寬廣,待人寬宏大量。他曾經說過:「欲成大節,不免小忍。」韓琦率軍駐紮在定州時,有一次他晚上寫信,叫一個士兵拿著蠟燭站在他的旁邊照明。士兵只看別的地方去了,沒想到蠟燭傾斜燒到了韓琦的鬢髮,韓琦立即用衣袖把火拂滅繼續寫信。等會兒回頭一看,發現旁邊拿蠟燭的人已經換了。他怕主管的官吏懲罰那個士兵,急忙把他叫來,說:「不要換掉他,他現在已經懂得怎樣持蠟燭了。」此後軍中的官兵都十分佩服韓琦的度量。韓琦駐守大名府時,有人獻給他兩隻非常寶貴的玉杯,說是絕世之寶。韓琦用白金酬謝了獻杯的人。他對玉杯十分喜愛,每逢宴會招待客人,都特別命人擺一張桌子,上鋪錦緞,把玉杯放在上面。有一天,韓琦招待管理漕運的官吏,他準備用這兩隻玉杯裝酒招待客人。突然一位侍吏不小心撞倒了桌子,兩隻玉杯都摔碎了。客人們都很吃驚,那位侍吏也伏在地上等候懲罰。韓琦臉色不變,笑著對客人們說:「任何物質的存亡都是有規律的。」並對那位侍吏說:「你是失誤造成的,並非是故意的,有什麼過錯呢?」客人們都對韓琦寬厚的德行和度量佩服不已。

古今中外,無論士農工商,能成大事的人都是有大忍之心的人。忍耐克制是中華民族為人處世的根本方法,是中華傳統文化道德的精華所在。然而,一個人如果不經歷浮沉磨礪,不潛心修煉,就很難做到大度寬容,剛柔相濟,百折不撓。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忘修心養性,不斷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,就能養成「貧賤不能移、富貴不能淫、威武不能屈」的高尚氣節,那就是貫穿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文明史的浩然正氣


道與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六月五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09900137311號令制定公布
全文二十六條;並自公布後一年施行
 
 
第一章 總 則
第 一 條 為推動環境教育,促進國民瞭解個人及社會與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,
增進全民環境倫理與責任,進而維護環境生態平衡、尊重生命、促進社會
正義,培養環境公民與環境學習社群,以達到永續發展,特制定本法。


道與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有了這個你就是半個營養師..值得保留


 
        
 

 

道與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將被淘汰的八種人
不景氣的社會,一定會淘汰不爭氣的人。如何不被淘汰,只要你不在這八種人之內。如果你在其中之內,那就趕緊提升來學習~~ 


1》八小時之外不學習的人。
胡適先生說:人與人的區別在於八小時之外如何運用。有時間的人不能成功,擠時間的人才能成功。八小時之內決定現在,八小時之外決定未來。什麼樣的想法什麼樣的生活。有學習才有選擇權,沒有知識,要有常識,沒有常識,走進教室。不是社會發展太快,是我們思維反應太慢,為什麼我們思維太慢,是我們沒有跟上學習。人生有兩大悲哀:結婚之後不再戀愛,畢業以後不在學習。
拒絕學習,就是拒絕成長。家長不學習,會被孩子看不起並且和孩子有代溝。夫妻一方不學習,就會有隔閡,學習的人如同長高的樹,自然會有高藤來纏。一個人不學習,就會與社會脫節,跟不上時代步伐,人活在21世紀,思想在20世紀,究竟學什麼?不是學打工的技術,而是學創業的本領。
思想觀念40%+人際關係40%+專業能力20%=成功從這個公式裡找自己的短板,缺啥學啥,社會需要啥你就學啥,不只是學感興趣的,而是學有利於社會,有利於成功的。
人要有二畝田,白天是果腹的,晚上是耕種未來的。不學習是21世紀被淘汰的八種人首選第一的人。 

道與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誰摺了我們的降落傘?- 黑幼龍 

  能認出近二十年前畢業的卡內基同學,真的很得意。因為,不是他們很會健身養顏,就是我的記憶力還很不錯。 

當我告訴其中一位女同學,還記不記得我們一起坐車到北港去演講,沿途在車裡吃便當?她驚喜得叫了起來。 

我想跟你談的是發生在當晚演講會的一件事。 

 當晚我講了二個多小時。面對七、八百人,我好像一點都不累。但我還是設法在預定時間講完。結束後,就在很多人排隊來跟我照相時,有好幾個人問我,你不是說要講一個降落傘的故事嗎?怎麼到結束都沒聽到你講呢? 

道與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原文來源: http://www.pickthebrain.com/blog/george-orwells-5-rules-for-effective-writing/

語言是你和你的讀者之間的最主要調節者,因此無效的語言將削弱和歪曲你的思想。


如果你想讓你的想法和你的文字得到大範圍且行之有效的傳播,那麼你的首要任務將是使用有效的語言

通過遵循喬治奧威爾對於有效寫作的5條黃金原則,你必須清楚的知道你和你的對手之間的區別,即:要有自己的風格,並且可以清晰的給出自己的觀點。

道與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轉載~淺談新聞稿寫作

如 何 撰 寫 新 聞 稿?

新聞不像一般體裁,不用起承轉合,用的是「倒金字塔式」寫作手法。先寫最重要的,最吸引的。這樣編輯需要刪短稿件時,不用重寫也能保留最重要的資料,讀者也能在最短時間內獲取新聞的概要。

一般新聞稿
導言:概括敘述在甚麼時間、甚麼地方、甚麼人、做了甚麼事。怎樣做和為什麼?

道與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轉載~實踐禪心協會

陶朱公范蠡的商訓十八則 

陶朱商經十八法,分為三謀和三略,是為:人謀,事謀,物謀;貨略,價略,市略;這三謀三略,乃陶朱商經十八法之要義。

內容如下:

生意要勤快,切勿懶惰,懶惰則百事廢;

道與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轉載~綠水橋平


范蠡(前536-前448年)字少伯,生卒年不詳,春秋楚人。與文種同事越王句踐二十餘年,苦身戮力,卒以滅吳,尊為上將軍。蠡認為在有公於越王之下,難以久居,而且深知句踐為人,可與共患難,難與同安樂,遂與西施一起泛舟齊國,變姓名為鴟夷子皮。至陶,操計然之術以治產,因成巨富,自號陶朱公。因為經商有道,逐成巨富,民間有尊陶朱公為財神。


我國長達五千餘年的封建傳統,均以“士、農、工、商”為列,士為首,商為末,直至宋朝,尚有商人穿鞋必須著一黑一白之劣規,故范蠡一生雖有輝煌業績,然終因棄官經商的經歷使他無緣與歷史名人共同載入史冊。范蠡富可敵國又傾財賑民並助人致富的社會責任感,即便在今天,亦堪為楷模。

范蠡很有經商的頭腦。他根據市場的供求關係,判斷價格的漲落,即”論其(商品)有餘和不足,則知(價格)貴賤。”他發現價格漲落有個極限,即貴到極點後就會下落;賤到極點後就會上漲,出現”一貴一賤,極而復反”的規律。這就很符合現代市場規律的。因為一種商品價格上漲,人們就會更多地生產,供應市場,這就為價格下跌創造了條件。相反,如果價格太低,就打擊了積極性,人們就不願生產,市場的貨物也就少了,又為價格上漲創造了條件。故他提出一套”積貯之理”。這就是在物價便宜時,要大量收進。他說”賤取如珠玉”,即像重視珠玉那樣重視降價的物品,盡量賣進存貯起來。等到漲價之後,就盡量賣出。”貴出如糞土”,即像拋棄糞土那樣毫不可惜地盡是拋出。

道與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轉載~普渡的部落格


有句名言:「人為善,福雖未至,禍已遠離;人為惡,禍雖未至,福已遠離。」


意思是說,一個人經常修善法,雖然沒有得到很大的回饋、福報,但是最低限度大禍已經遠離。


道與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《三字經》:昔仲尼,師項橐。古聖賢,尚勤學。

這裡說的是孔子勤學的故事。孔子說過,“人有生而知之者,有學而知之者,有學而不知者”。即使是生而知之者還是要學習,有的人天分很高很聰明,但是不認真求學問,倚仗自己的天才胡作非為,就把自己給毀了。孔子是聖人,也還是活到老學到老,他曾向七歲的項橐請教問題,給後人做了好榜樣。

項橐是春秋時期的神童,孔子曾經向他請教過問題,所以被後世尊為“聖公”。相傳,孔子有一次與弟子們東遊。待車馬行至齊地紀障城的時候,大道邊上有幾個戲耍的玩童,有一童子立於路中不動。子路見狀,停車呵斥道:“小孩子怎麼不讓車呢?碰到你怎麼辦?”

童子說:“城池在此,車馬安能通過?”孔子探身道:“城在何處?”童子說:“築于足下。”孔子下車觀看,果見小兒立於石子、瓦片擺成的“城”中。童子問:“是城讓車馬,還是車馬讓城?”孔子笑道:“好伶俐的童子!請問你叫什麼名字,多大年齡?”

小兒答道:“我叫項橐,年方七歲。請教您是哪一位?”孔子答道:“我是魯國孔丘”。

道與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子曰:窮則獨善其身,達者兼善天下。
大家都是有福報的人。 

>> 張榮發:我為什麼要相信因果 

> 要了解自己的一生,其實有別的方法,那就是去深入體會自己的「因果」。如果你這輩子日子過得不錯,便知你前世修來好果,如果你今日境況很差、困難重重,可能顯示你之前種的善因不足。 

> 很多人會去算命,當然是因為遇到人生困難的事,心神不寧,感到茫茫渺渺,才會想要求神、求心安,這本為人情之常,無可厚非。不過,如果以為只是求神拜佛一切就順心如意,那就未免太小看神明了。如果你做人、做事太過失敗,你再怎樣求神,神都不會理你。 

道與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梁皇寶懺是南朝梁武帝為皇后郗氏所集的。緣起是皇后郗氏在往生後的數月,有一天梁武帝正要就寢時,聽聞外面有騷亂的聲音,於是出去一看,竟然是一條大蟒蛇,而且睜大眼睛望著他。這時候武帝大驚不已,不知如何是好,便對蛇說:「朕的宮殿嚴警,不是你們蛇所生之地,看來你必定是妖孽。」蛇於是對武帝說:「我是你的皇后郗氏,妾因為生前喜歡爭寵,而常懷瞋心及嫉妒心,性情慘毒,損物害人,所以死後墮入蛇身。現在沒有飲食可吃,又沒有洞穴可以庇身,而且每一片鱗甲中有許多蟲在咬,真是痛苦萬分。由於深感皇帝平日對妾的厚愛,所以才敢顯現醜陋的形貌在您的面前,希望能祈求一些功德,脫離蟒蛇之身。」蛇說完之後就不見了。

武帝將這個情形告訴誌公禪師,禪師對梁武帝說:「必須要禮佛懺悔才能洗滌罪業。」武帝於是請誌公禪師搜尋佛經,摘錄佛的名號,並且依佛經來撰寫懺悔文,總共寫成十卷。然後武帝就依照懺本為皇后禮拜懺悔,有一日,突然聞到異香遍滿室內,久久不散。武帝抬起頭來,看見有一個人,容儀端麗,對他說:「我是蟒蛇的後身,因為承蒙皇帝為我作功德,所以現在已經超生忉利天,今天特來致謝。」言畢就不見了。

梁皇寶懺從梁朝流傳至今一千餘年,行人若能依此懺文虔誠禮拜、慚愧懺悔,並檢討改過,以慈悲、智慧的法水洗淨愆尤,必得佛陀慈光加被,業障消除,善根增長,身心清淨,平安吉祥。


道與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一、何謂十二因緣(也稱十二緣起;梵文:Nidāna)。
(一)佛教重要理論之一。
(二)是釋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證得到的真理。
(三)指從「無明」到「老死」這一過程的十二個環節,
(四)因緣相隨,三世相續而無間斷,使人流轉於生死輪迴大海,而不能得以出離。 



二、按三世兩重因果釋義的十二因緣:

道與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青花瓷 歌詞

作詞:方文山 
作曲:周杰倫 
編曲:鍾興民

素胚勾勒,出青花,筆鋒濃轉淡。
瓶身描繪,的牡丹,一如妳初妝。
冉冉檀香,透過窗,心事我了然。

道與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 2345